风里有梦,我用一生追寻

       发件人 蒋睦民 于 30 Jan 1999,8:30

         因为曾经的痛楚,她将一生携带一种对知识的过
         度追求,一生热爱一个被称作是学校的地方。

  梦里有风。

  梦里的风撩起了旧日的时光,总是黑白的颜色,蒙着纱,而纱下
的脸孔焕发着光彩,只有那光彩穿越时空。 
   
  一、了不起的小女孩

  那时的李昌新还只是一个眉目开朗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上学放
学,有一群好伙伴,他们一样贪玩,一样爱笑而有心事,不同的是李
昌新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她是那种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的尖子学生
。正碰上当时的重点男校想招收几名成绩优异的女生,经过严格筛选
之后,李昌新被录取了,成了偌大一所男校中凤毛麟角的几个女孩之
一。

  那种经历是很特别的。很小的小女孩,被大家刮目相看,她知道
自己不错,微微的有点得意,但那只是一点点感觉,更重要的是她的
祖父是右派,她的父亲,一位银行的高级职员也成了右派,没有什么
能抚慰她那颗小小的、敏感的心,只有知识,她知道知识不但能让她
聪明,还能让她受尊重,让她愉快。那段时间她总是跟在高年级的大
哥哥后面,大哥哥们也很疼爱这个小妹妹,他们蛮“好为人师”地用
新学的知识来考她,这令李昌新感到十分有趣。武汉的夏天热得赛蒸
笼,李昌新常常为一道题在屋后的天井枯坐,胳膊上的汗一层层的,
打湿了草稿纸,蝉在头顶的树叶丛中不厌其烦地叫着。李昌新最后总
是能找到答案,她汗湿的脸在那一刻焕发出光彩,那时的愉快混和着
蝉声,令她铭记一生。

  9名女生升到高中只剩下了3名,而李昌新不但没有被淘汰,还夺
得了年级数学竞赛的第一名。别人觉得她很了不起,她自己不这么想
,她觉得她只是善于寻找答案。

  所以后来的日子让她比别人更觉混乱,她怎么也没想到会有一个
“知识无用”的时代来临,她稀里糊涂地被下放到湖北随县的一个生
产队,稀里糊涂地学会了下种抛秧,学会了吆喝庞然大物的水牛,让
犁铧翻出腥湿的泥土。没有书,没有她熟悉的一切,李昌新在陌生的
环境里茫然而努力地劳动,她的工分竟是妇女中最高的。这也许已经
成了她的习惯,寻找事情的答案,掌握它的方法,尽可能快而好地解
决它。而她则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二、机遇是一只多么聪明的鸟

  结果在她并不是很重要的,然而对其他知青却高于一切。招工,
招生,招干,同伴们走了一批又一批,李昌新却像被打入了另册,毫
无动静。一个招生回城的姐妹给她写信,说她从图书馆借了两本书,
看了一个通宵,一边看一边流泪--不是为书的内容而是为她们在生产
队的这些年,为她们被剥离的这段原本该与书相伴的岁月。那晚李昌
新整夜都没有合眼,她忽然发现这样的日子她一刻都不能忍受了,她
要回城。

  以她的表现,应该早就有资格走了,但她却总是没机会。1971年
的秋天,知青点又有一个女孩被推荐上去,档案给招工的师傅看了,
师傅说还要到知青点来看一看。那个女孩子又高兴又慌张,她不是那
种能干的女孩子,不知道该怎样接待这几位决定她命运的人。其他的
同伴怕触景伤心,都下地去了,李昌新看那个女孩发愁的样子,真担
心她会浪费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她留了下来,指挥那个女孩收拾
房间,自己手脚麻利地做出了一桌有随县特色的农家饭菜。这次来招
工的是两名正直而且善良的工人师傅,他们很详细地了解了这个知青
点的情况后,答应招那个女孩进工厂。让李昌新意外的是,两位师傅
还特地去公社专门查看了她的档案。他们觉得李昌新是个非同一般的
姑娘,同伴的幸运竟能使她忘掉自己的不幸。他们希望能帮助这个高
尚的姑娘。

  正是在这两位工人师傅的帮助下,李昌新才知道自己迟迟不被招
工是因为档案里有一笔“海外关系”,这纯粹是无中生有!她连夜走
了十几里山路,赶到县城火车站,在冷风中站到半夜才搭上了去武汉
的惟一一趟火车。在专案组,她刚开口询问,蛮横的工作人员就向她
拍了桌子:“是谁指使你来问的?”一种陌生力量的支持使一贯柔顺
的李昌新突然变得无所畏惧,她也愤怒地拍着桌子吼:“哪里来的海
外关系?你必须要查清楚!”工作人员虚张声势的威风不见了,他摸不
清眼前这个比他还凶的人是什么来头,答应发函向公社说明情况。李
昌新被招进了汉口铸造厂。这是一次重要的成长,李昌新踏进工厂大
门时想,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单瘦的李昌新成了翻砂工,活儿很
苦很累,但经过了农村的砺练,这已不是问题,何况现在有书看,虽
然不多,但总算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即便是
一窍不通的纯技术的书,李昌新也乐意学习,她一有空闲就拿着书在
机器边转来转去,向老工人问东问西,开始的问题常让老工人发笑,
可渐渐的老工人答不上来了,她便去请教技术员。一本书被她翻烂的
时候,厂里的老技术员患癌症突然辞世,厂子面临瘫痪,李昌新被挑
去做了技术员。那是1972年的秋天,生活又一次出现了转机,不是刻
意去求,但机遇是一只多么聪明的鸟,它只落在有准备的人的肩上。
    
  三、成了知名人物

  以后的五年,李昌新渐渐地做起了管理工作,生产少不了她,工
厂也少不了她,副厂长的位置在等待着她。那已是1977年的春天,李
昌新没有去坐那个位置。那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恢复高考的消息
,抱着丈夫又是哭又是笑,丈夫也含了泪。也许只有他们那一代才能
体会这个消息带给他们的复杂滋味。尽管那时已有了两岁的孩子,但
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了:考!两人都考!

  第一年她学习丈夫带了孩子,李昌新考取了武汉师范学院物理系
,第二年她带孩子丈夫学习,丈夫考入了同济医科大学。重新走进学
校,李昌新的幸福是一种近乎蛮不讲理的完满的幸福,她在那段时间
开始感激上山下乡的经历,如果不是曾经有那段剥离的痛楚,她肯定
也不能够有现在的满足。1981年,她以前10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她没
有回铸造厂,而是选择了武汉一所普通中学当了物理老师。她的生命
要重新开始,选择学校作开端对她来说是再好不过了。在她最渴望知
识的时候,学习的机会被蛮横地一把夺走,就因为这痛楚,她将一生
携带一种对知识的过度追求,一生热爱一个被称作是学校的地方。她
常常觉得这是宿命。

  1984年武汉某区中考阅卷场内,两所重点中学的阅卷老师对一叠
物理试卷感到万分惊奇,有二十多个打满分的,Y中的老师暗暗吃惊
,心想W中学真厉害,而W中学的老师心情也不好,他们认为这无疑是
Y中的成绩。阅卷领导指示:把分数再打严格一些,错别字、标点错
误也扣分,最后还有4个100分(全区只有8个100分)。等评完分,拆开
卷子一看,各校老师都大吃一惊:这样的成绩竟属于毫无名气的十二
中毕业班,任课教师更是初出茅庐的李昌新。

  那时李昌新刚刚教到初中毕业班,很多人诧异她为什么能心想事
成,李昌新仍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她的趣味物理教学令学生
不再惧怕物理,他们稚嫩而热切的脸提醒着李昌新,不要用分数去吓
他们,不要用正确答案去压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发现物理的迷人
,发现知识的无穷乐趣,如同当年那些高年级的大哥哥引导自己,让
自己受益一生。

  三年之后李昌新教到了高中毕业班,那年高考,她班里的21名女
生全部考取了大学,这个成绩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李昌新的名字不胫
而走,成为武汉教育界的知名人物。 
   
  四、我们还他们一个怎样的少年 

  决定来深圳时李昌新已是中学的副校长,但是深圳有一种清新的
诱惑的气息,让她觉得不安,觉得这里应该有另外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是属于她的。

  在担任深圳市重点中学--红岭中学的副校长的时候,她发现很多
同学住在城市的西片,离学校相当远,每天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天,所
有的辛苦都是因为西片没有重点中学。李昌新很自然地想到去西片办
一所好学校,她打了请调报告,来到西片的石厦中学。

  石厦中学与香港隔海相望,生源集中在新洲村、上沙、下沙村和
水围村,老村民大多去香港打工,十分富裕,因此不关心孩子的成绩
,只想他们日后也去打工挣钱。李昌新上班之后立即开始家访,在一
片麻将声中劝说家长关心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的诚
意打动了他们,这些家长后来都是家长会的热心参加者。李昌新把教
学大纲中规定的一节音乐课增加到两节,她要求每个班都有兴趣体育
活动,她不希望她的学生没有好的身体和美学修养而只是成绩的奴隶
,只是满心恐惧的不快乐的孩子。她喜欢漫步在校园里,喜欢校园的
整洁和书生气,她的学生校服整齐,读书,锻炼,劳动,他们在这里
成长,这令她欣慰也给她压力,她对老师们说:“家长把一个活泼泼
的生命交给了学校,这是对我们的最大信任,三年以后,我们还他们
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刚刚创办三年的这所渔村中学,已连续五次获得区统考第三名,
成绩直逼市重点和老牌中学。李昌新却并没有显出一副脚后跟打后脑
勺的忙碌,她一年有四季裙装,很女人也很悠闲的样子,好像就是那
种有着一份轻松职业的心想事成的幸福女子。她甚至还是那个坐在武
汉酷热夏季的天井里的小姑娘,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好的答案。

  梦里又起了风,而蝉声响了满耳。

                      编辑/薄蓝

  引自陈经民的网络天地之知青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