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老三届下乡30周年

             葛 焰

  今天3月2日,是我下乡30周年纪念日,好象应该为它写点儿什么
。 

  在“伟大人物”别出心裁的指示下,1969年3月2日,我打起背包
,告别泪流满面的老母,离开了我的第二故乡——四川成都,踏上了
人生艰难险阻的里程。

  因为家庭既无背景又无门路,倒霉的我因为成绩太好,上了全省
最好的重点中学,而下乡的地方却是全省最差的地区:西昌盐源彝族
自治县,全县30万人口,少数民族占了25万,好在照顾大城市的学生
,加上人数又少(因为学校里的人大多数不愿意到这么远的地方去,
1200多人的学校,下到盐源只要200多人〕,所以将这批学生放到坪
坝地区的汉族人那里。

  经过4天路途的艰苦跋涉(因当时成昆铁路未通,要坐整整4天的
汽车,这对于一个晕车的我,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身心折磨〕,终于来
到了四川与云南的交界处盐源县(盐源的泸沽湖至今保留着中国唯一
的母系制度),那儿的农民们几乎无人离开过县城,更不要说到大城
市转转了。他们穿戴及生活习惯与少数民族非常接近,例如:一生从
来不洗衣服,从来不洗澡,从来不用手纸,甚至从来没有内裤,连妇
女们的特殊情况也只是多穿几条裤子而已……。知青的到来,无疑给
平静的山区农民带来爆炸性的新闻,农民们纷纷来看我们,他们的眼
光使人想起动物园游人看稀有动物的眼光。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众目睽
睽之下,打开行李背包,住在了我们一生都没有见过的用泥土垒起的 
标准“土屋”里。当夜,因极度疲劳,糊里糊涂就在我们的“土炕”
上睡了一夜。

  山区的劳动,对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无疑是最严重的考验。
第一天的劳动,就是背牛粪,就是用一个竹子编得粗糙背篓,到牛圈
里,把带草的湿牛粪装进背篓里,背在背上,运到田里当肥料。因为
我们知青没有挡背篓的羊皮,牛粪背在背上,牛屎汤汤顺着背上流,
把我们的衣裤全打湿了,真可谓是“满身的牛粪水”。由于缺乏锻炼 
,从表情上看,牛粪的重量几乎把我们的身体压垮,然而实际重量却
不到农民们的一半,当然我们无法挣到与农民同样的工分。另外,还
有背羊粪,虽然重量没有牛粪重,但羊粪里全是跳蚤,而我们这些城
市里的学生那里遇到过这种情景,我们的手、脚、脸及全身皮肤都被
咬肿,然后抓烂、流水。有的同学为了防跳蚤,把六六粉撒满全身, 
几乎中毒。还有担人粪,100多斤的担子压在瘦削的肩头上、18寸的
细腰上,几乎把筋骨折断……!

  艰苦的劳作几乎把人体压垮,然而生活上更是惨不忍睹。因为盐
源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地区,那里的紫外线十分强烈,那里的农民
们都戴有包头布,长长的布条盘成一大盘戴在头上,就象戴了顶草帽
,而我们知青,什么也没有,顶着烈日硬晒,尤其是女生,脸上、手
上的皮肤被紫外线烧伤,发红、起笳、脱壳……。在春耕季节,因 
为山上雪水溶化流入水沟再流入田里,那水,不知是太冷,还是碱性
太重,在田里劳作一天后,晚上回来,在昏暗的油灯下,发现手上和
小腿肚子竟然冒出一串串的血珠……,真正的悲惨世界!

  然而,维持生命的吃饭问题却又成了我们知青的大问题。因为盐
源农村有半年没水,无法种采,农民们用很多大坛子阉许多菜,他们
可以吃半年坛子里的菜,而我们知青刚下去,什么也没有,更因为当
时四川的武斗,把西昌通往盐源的金河给截断了,可怜第一年供应知
青的每月半斤菜油也泡汤了。知青们没菜吃,只有当叫化子去挨家挨 
户要,有的好心的农民给我们一点咸菜就算上等佳肴,心不好的农民
给我们连猪狗都不吃的发了霉的豆渣园子。有时候,我们实在没有吃
的,就去偷队里的牛饲料(烂四季豆)和猪饲料(小土豆),恐怕比
白毛女还悲惨!

  还有更多、更悲惨的例子,我已经不想在举了!

  总之,几年的非人的知青生活让我们彻底的“脱胎换骨”,现在
想起来都心有余悸。那“伟人”为了保住江山“千秋万代不变色”,
把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弄来垫背,使我们该学习的时候不能学习,该工
作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工作,残酷地摧残和浪费我们这代人的黄金时代
,给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 
步,“老三届”问题应该在历史上有一个正确的评论!

  引自知青沙龙,张贴者:葛焰
  E-Mail:cdgy@mail.sc.cninfo.net
  主页: www.tianfu.net/~geyan
  来自: 成都 203.21.84.4
  Tuesday, March 02, 1999 at 17:52:44 (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