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任维东

  也许在这里留下的不仅仅是欢悦,也许对这里的回忆总有些苦涩
,但他们毕竟在这块土地上挥洒了青春的热血,编织了青年时代的梦
想。三十年过去,老知青们重游故地。没有伤感,没有悲戚,没有怨
艾,他们依然满怀豪情,关注着这里的发展,目的只有一个——

             重返潞西

  春节刚过,滇西重镇芒市,阳光明媚,正是甘蔗成熟的季节。在
通往中缅边境的320国道上,出现了一列由上百辆各式汽车组成的
长长的车队,引得不少百姓驻足观看。

  芒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和潞西市市府的所在地,也
是这次知青大返乡活动的主要地点。30年前,在那场史无前例的上
山下乡运动中,约有上万名昆明、北京、上海、成都的知识青年远离
家人和故土来这里插队落户,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一道战天斗地,洒下
了青春热血和汗水,为开发建设祖国的西南边疆做出了贡献,也与“
孔雀之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去年底,潞西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一年一度的景颇族目脑纵歌节
之际邀请老知青们回乡看看。这一消息很快从边陲传到了省城,又从
昆明传到了北京、上海、成都。老知青们奔走相告,相约重返德宏。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薛元生和省国税局的张志鹏选择了十分别
致的返乡方式。他们不怕山高路远,决定结伴骑自行车前往。在将近
1000公里的山区公路上他们骑行了5天,终于安全抵达芒市。

  2月11日一早,上千名老知青打着“老知青向父老乡亲们问好”
、“离别潞西数十载,今日返乡觅亲情”等横幅,列队从街头走过,
走进目脑纵歌节会场。广场热闹非凡,礼炮声、鼓乐声和欢笑声交汇
在一起,身着鲜艳节日盛装的傣族、景颇族群众载歌载舞,热烈欢迎
老知青们的到来。老知青们情不自禁,迈着有些生疏的民族舞步,融
入到欢乐的人流中,重温昔日的纯朴乡情。

  现任《云南文艺评论》副主编的朱运宽是这次集体返乡活动的积
极参与者。他主动担当了为这次活动搞摄影、办影展的任务。老朱为
了办好影展,接连熬了几个通宵,还自己垫付了部分资金,与朋友一
道仅用8天时间,完成了160多幅照片从放大到布展的全过程。

  12日下午,三台山乡的两位乡领导热情地把他接回了邦典村。这
是德昂族聚居的小山寨,朴实的山民像过年一样欢迎他,光香喷喷的
饭菜就摆了10桌。1969年2月,年仅17岁的朱运宽从昆明来到这里,
一干就是5年,被评为州里的先进知青。寨子里的老人们依然叫得出
他的名字。老房东、原生产队长番兴朝,今年70多岁了,更是激动地
拉着朱运宽的手,问长问短。年轻的乡长赵志刚向朱运宽介绍说,三
台山乡这些年来粮食年年丰收,通了电,通了水,日子越过越好,希
望老知青们今后多回来走走看看,帮助发展。老朱听了备感欣慰。那
天,老朱喝了很多酒,和乡亲们围坐到深夜。

             真情回报

  早在1994年底,就有近百名老知青自发返乡。在那次活动中,云
南裕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老知青赵祖源与德宏州委领导达
成共识,在这里兴建糖厂,用实际行动帮助边疆人民致富奔小康。经
过几年艰苦的努力,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一个总投资4.8亿元、可开
垦13万亩荒山的龙江开发区已经开始建设。

  这件事给了德宏州、潞西市领导一个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虽然这
些年德宏州经济、社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不少贫困落后的
地方,当年的万名下乡知青如今已纷纷成才,这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
,如果运用得好,对德宏经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于
是1997年7月,由潞西市委、市政府出面牵头,“潞西市知青联谊会
”正式成立了。这次千名知青大返乡活动,便是他们精心策划的杰作
。

  当年还是孩子气十足的知青,现在大多额头上有了皱纹,鬓角上
添了丝丝华发。在事业有成的今天,面对当年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
,他们开始思考怎样为边疆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再尽一分心力。

  来自北京的知青宋宁说:“我忘不了潞西的父老乡亲,忘不了德
宏这片热土,忘不了我们用青春热血浇灌过的土地。”

  赵祖源董事长说:“因为我是知青,我就有回报故乡的一片真诚
。”这次返乡活动,虽然时间只有短短数日,但其效果和影响却超出
了人们的预料。这次返乡的知青竟多达1200余人,他们中有许多人是
自费赶来的。

  已成为云南省内知名专家的老知青褚嘉佑、舒仕恒等人,联合其
他学者举办了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学术讲座,传授知识。在经
贸洽谈方面,一批老知青企业家与潞西市委、市政府达成了在芒市经
济开发区投资兴建一座“知青城”的协议,由老知青所在的企业出资
金和技术,兴办或改造三个工厂。

  这里有这样一串感人的数字:轩岗乡的知青们捐资15万元,建起
一所希望小学;昆明百货大楼集团董事长、老知青吴新元,代表公司
捐资15万元在他当年插队的江东小区修路办学校;万通公司张鹤龄董
事长等12位老知青捐款10万元,其他返乡知青捐款10万元,共同设立
了“潞西市教育基金”。


  德宏州委书记何远灿说,老知青重返德宏,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
受再教育到主动返乡、用真情回报故乡建设的自觉过程,是“知青情
结”升华为“知青精神”的过程;这种“知青精神”再也不是恩恩怨
怨的迷惘,不是悲欢离合的伤感,不是怨天尤人的彷徨,而是资助教
育的爱心,是排忧解难的奉献,是扶贫帮困的创业开发,德宏人民将
永远记住他们,感谢他们。

  注:引自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