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弹指一挥三十年
             三海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三十年。一个不起眼的话题,触动了我一根
灵敏的神经。特别是一位朋友的感慨,更激起我对那段经历的回忆。

  当然人无贵贱之分,平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这绝不仅仅是
在我们国家。然而,城市和农村从物资生活到精神生活却实实在在地
存在着差别。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要消灭这种差别。怎样消除这个
差别呢?

  绝不是把城市变得象农村一样落后,而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
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物资文化生活,赶上甚至超过城市的水平。改革
开放以来,有一些地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沿海开放地区
的农村,许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都愿意到这些地区的乡镇企业去工
作。当然这样的地方还不多。

  我的一位同志90年去西北考察回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北
京某部工作的老红军,退休后想起当年在陕北养伤时住在一个老乡家
里。经过艰辛的查访终于找到了,那位老人还健在。当他千里迢迢来
到这里,看到的是当年的房子、当年的生活。

  老人家痛哭失声:“我万万没有想到……”。辽阔的国土,悬殊
的差别,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大量的孩子连起码的读书欲望都难以满足。
我们的任务是何等的艰巨……。

  从城市到农村,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我们这些从未离开过父母,
十七八岁的城里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睡在同一铺炕上,
蚊虫咬得我满身大包,整夜无法入睡。挠破了感染、流水,肿得老高。
可乡下的小伙伴酣然熟睡,全无不适;刨茬子,十四五岁的本地女孩
跟大人们干得一样快。可我这17岁的小伙子却始终不得要领。

  要面子,拼命干还是撵不上。收工时才发现镐把上长长的一溜血
迹,渗入木纹里,变成黑紫色。打起了水泡又磨破了自己竟全然不知。

  小“贫下中农”们,伸出满是老茧的大手来嘲笑我,老“贫下中
农”心疼我们,改派我们干其它活;铲地时我们分不清草和苗,又是
训斥和嘲笑;割地时,由于着急不小心镰刀割到了自己的脚腕上,鲜
血直流,一个和我同龄的乡里娃替我包扎伤口,那天的活是他替我干
了……。

  这一切是我的过错吗?我从无怨言,而是虚心地接受“贫下中农
的再教育”。当然这都是一个个第一次,后来我们也都是半个把式了,
有的比当地的孩子还出色。我深深地体会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意
境,更认识到劳动人民的伟大。

  我们的童年可不是今天娇生惯养的“小太阳”。当时我家很贫困,
父亲是1945年参加革命的老兵,打倒“走资派”后就再没起来。只有
寡母的日薪1.32元维持我兄弟三人读书。

  中学毕业,撑着半个家的我,就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母
亲整日以泪洗面,欲留我在身边帮她维持这个家。可是“毛主席挥手
我前进”,我怎么能“留在城里吃闲饭”呢?于是,从家里偷出户口
本积极报名上山下乡了。

  至于粮票补贴我没有印象。记得有“安家费”、“工具费”、
“生活费”。这是我们新生活的启动资金,要不然我们怎么活下去呢?

  那些文艺作品的作者们当然记得当年的“特殊待遇”,因为他们
好多就是我同样经历的人。

  我一个同学的孩子随父母到饭店吃饭,吃了一盘“棒子面饼子”。
回来后对父亲说:“你们童年多幸福啊,天天吃棒子面,比大米白面
好吃多了!”爸爸说“傻孩子,今天你吃的棒子面是精细加工、油炸
的,我小时候吃的棒子面可不是这样的。而且是吃不饱的。你们是大
米白面吃腻了。”孩子说:“你别骗人了!”

  我当然记得当年的乡亲们、朝鲜族老阿妈、还有曾经打过架、憨
厚朴实的同龄小伙伴。每当村里有活动,不但总要叫我去吃狗肉、吃
打糕。还要头一天晚上就去,看打糕是怎样做的,亲手试一试。老母
亲来生产队看我时,村子里一天没有上工,热情款待,米酒、民歌、
朝鲜舞……。我回家探亲时送我大米、山货、民族咸菜……。

  我当兵要走了,大家一直送我到火车站,少不了鸡蛋、水果、叮
咛和嘱咐……,醇朴的民风绝不是今天惟利是图者可以理解的。离开
多年后我们还保持联系。现在他们好多已经不在农村了,一些老人过
世了,年轻人好多在城里(有些到沿海开放城市)做生意。联系都断
了。往事如烟,但历历在目。我永远记得他们,记得那一件件往事。

  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绝非虚构。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应该站
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那一段年月。十年浩劫搞垮了经济,迫害了大量
的知识分子和老干部,葬送了一代人,置民族于愚昧的狂热之中。觉
醒过来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是何等的落后啊!

  我们的青春岁月就是在革命的口号下度过的,砸烂“封、资、修”,
砸烂了我们的课桌和教室,砸烂了我们热爱科学、渴求知识的梦想。
动乱结束了,我们也人到中年了。

  记不得是哪一位先哲说过:“磨难也是人生的财富”。能战胜任
何困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品格。我们更深知时光的宝贵,不甘做时代
的弃儿。刻苦学习吧,“回炉”上大学,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我们
的毅力和精神使一些人感到不可理解,其实这正式那笔“财富”的力
量。

  收到来自新疆“兵团支行”的业务信函,我高兴地说:这是我的
战友们开垦的新城市啊!他们的业绩遍及千里戈壁、“北大荒”和祖
国的大西南。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
献。

  我可以代表所有的“知青”们,衷心地感谢昀晟网友对“大哥哥、
大姐姐们”的理解和评价,更感谢你对我们后代的一片挚爱!因为我
们都是四、五十岁的“半老头子”了,在网上可能不多;孩子大的也
就二十岁左右,在网上也不多。可能看不到也无法参加这里的话题。
也衷心地希望看到这一话题的网友们能把这里的“话”转告他们或他
们的后代,然后把他们的“话”带到这里来。

  文学艺术作品是生活的浓缩,反映的是历史的一个层面,是当时
社会的一个缩影。这就是艺术的真实。我喜欢看知青题材的作品《年
轮》、《蘖债》……,其真实性比某些改革题材的作品高得多。

  我们的孩子不知道那一段历史,可我们每一个过来的人绝不应以
狭隘的心态来看待那一页。我们不应该“健忘”。“出生就挨饿,上
学就停课,中年逢改革”的一代人,是中国近代的“活化石”,有责
任反思历史,告诉下一代:不要忘记那耻辱的一页。不要忘记当年的
乡亲们还在贫困之中,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钱读书!我们民族不能再愚
昧下去了,不能再落后了。面前的问题太多了,改革才是我们的出路。

  我热爱我的祖国,我为我的坎坷经历而骄傲,她今天依然是我的
财富!

                         98.6.12

  引自陈经民的网络天地之知青园地,发件人:三海,E-mail: shls@163.net
Thu Sep 24 20:27:53 1998
[回前页]